本期专题讨论云- 端融合技术,这里讲的“融合”实际上是指云端和终端资源的动态优化调度,按需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这只是资源融合使用的一种场景。近年来,“融合”已成为科技界、产业界最时髦的热词,科学技术融合已成为信息、生物等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工业经济时代,分工是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第一章就是“论分工”。与工业经济不同,信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融合”,“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四屏融合”、“互联网+”都是强调不同产业的融合。科学技术上的融合比比皆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的NBIC 就是推动纳米、生物、信息和认知科学的融合,软件定义网络本质上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界正在大力提倡概率统计方法和符号推理的融合,生物领域更是人人在谈学科交叉和融合。
为什么科学技术融合会成为当今科技界的共同追求?从伽利略- 牛顿时代开始,近代科学研究起源于对简单物体运动的观察,指导哲学是还原论,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在相对孤立的范围内做分析。通过知识的积累,每一个研究领域逐渐形成公认的范式和较为封闭的“圈子”,这就是所谓“学科”。“Science”一词中国最早翻译成“格致”或称为“赛先生”,后来参照日文翻译成“科学”,其本意就是“分科之学”。从采用“科学”这一称呼开始,学术研究就越来越背离“融合”的道路。但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学科”只看到世界的一个侧面。当我们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时,需要从多个侧面、多个维度认识世界,单一学科就无能为力了。其实,不管是信息还是生物,指的是一个“领域”,认识一个领域并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做到的事。多年以来科技界将“学科”等同于“领域”,将学科越分越细,做了许多不利于融合的蠢事,人为地挖了许多竖井,养了许多“井底之蛙”。现在到了跳出小井,走向知识海洋的时代了。
科学技术融合也有不同的层次。最常见的科学技术融合是“本学科为体,他学科为用”,只把其他学科当成一种可借用的工具。目前许多学科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也只是运行几个应用程序包而已。深一点的融合是学科交叉,请不同学科的学者在一起开开会,有一些知识的交流和渗透。真正的融合应该是认识层次上的升华,在现有学科之上形成新的认知维度,按现在的术语就是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近年来,美国从事统计物理研究的学者发现,人脑中有量子纠缠现象,因而推断人的认知本质上是量子纠缠。如果这一推断正确,可能会形成“量子认知学”。
人类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计算机系统也遵循“分散- 集中- 再分散- 再集中”螺旋式发展的规律,可称为“三国定律”。科学技术研究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规律。在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潮流之后会不会又回头强调对每一个学科更深入的研究?不管有没有这种发展的螺旋式变换,每一个“学科”的深入研究仍然是融合的基础,不能为赶融合潮流而放弃自己的专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